《水晶孩童》,我以为,是四个从孤独出发的故事。
《礼物》里,妈妈的童年是孤独的,“我”借助星星而实现的短暂穿越温暖了她灰暗的童年岁月,而她又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予了“我”温暖的爱,教会“我”善良。《水晶孩童》里,水晶孩童是孤独的,他有着震撼人心的美,却美得“无用”,在庸俗世人的目光中死去,被“外乡人”带去不知名的地方“供人瞻仰”,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串在秋风秋雨中使人“感到寒冷”的水晶眼泪。《安娜和我》里,“我”爱大象安娜,将它当成贴心的伙伴与朋友,可是“我”与安娜的深挚感情是不为家人理解的,所以“我”与安娜都是孤独者,而他们相互治愈,共同走过长长的旅程,度过长长的岁月。《海之子》里,“我”是被囚禁的国王,“我”见不到亲人,怕黑、怕迷路,人们只尊崇那个高高在上的王位和规则,却不肯分给我对待“人”的爱与陪伴,所以“我”很孤独。人鱼的出现安慰了“我”,而人鱼的消失又加剧了“我”的孤独。最后,“我”终于成为没有束缚的乞丐,开始踏上寻找海的路,像人鱼说的一样,让双腿成为尾巴,让陆地成为海洋。此刻的“我”仍是独自一人,却已不再害怕孤独……

四个故事里,有被治愈的孤独,有学着去享受的孤独,有恒久悲伤的孤独。令人欣慰,作家没有忽视这种孩子也会感受到的“孤独”。孤独感,或许会与人的一生相伴。所以,孩子当然也会孤独,他们一定也能理解故事里人物的孤独,就好像理解圣·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、曹文轩的桑桑、青铜一样,“即使他们的理解层面和我们不同,即使他们联想到的东西和我们不同”。作家一定是懂得孩子、理解孩子,所以才会为这样的孤独付出无限的爱,会用满含深情的笔墨去书写。同时,可贵的是,作家不仅做到让孩子感同身受这一步,她还继续往前走,从孤独说开去,“探讨了不同的主题:《礼物》里的孤独、陪伴与友爱;《水晶孩童》里的美与艺术;《安娜和我》里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爱,灵魂的纯净和高贵;《海之子》里的自由与梦想”。她让读者明白,孤独可以被爱治愈,也可以去享受,但同时孤独还可能一直持续,这是悲伤的,但又是难以避免的事实。

合上书回味时,以孤独为起点,孩子们会懂得人人都需要爱,会理解灵魂的相伴,会学着追逐自由与梦想,同时会发现“美”的易碎和不为世人所识。对于故事中的遗憾,诸如人鱼的消失、水晶孩童的死去,孩子可能一时间会难以接受,可是如果能够像作家这样,渐渐地、真诚地将这样的故事、这样的道理说给他们听,或许“反而令他们的心态更明朗”,当他们学会了接受缺憾与悲伤,或许更会获得成长。阅读,思考,能让一个孩子成长,懂得人生会有遗憾,懂得要去追求真、善、美,这也许就是儿童文学社会意义的彰显之处。
此外,除了主题,我也非常喜欢作家的文笔。正像封面上所说,作家的语言“悲悯,纯净,空灵;唯美,神秘,诗性”。丰富的想象,奇妙的画面,细腻的描写,令我似乎不自觉地展开了种种想象:《礼物》中,满天星光里一个孩子“俯身在一双巨大的、星光织成的翅膀上”去救赎另一个未来会给她爱的孩子;《水晶孩童》中,一个凝滞的夏天里,水晶孩童坐在屋檐下眺望高高的蓝天、悠悠的白云;《安娜和我》中,一人一象在寺庙边长长的台阶上低语,彼此明白“连死亡也不能把我们分开”;《海之子》中,“我”跳进湖泊里,人鱼朋友在“我”身边游过,清澈的水流与“我”耳鬓厮磨,“我”会一直游、一直游,游到一个自由的地方去……书的设计与插图也很出彩,每一幅插图画出的都是我所想象的画面,又比我的想象更精美、更细致、更生动。而封面的一片大海、水里一弯月和水边久久凝视月亮的少年,又无比契合我所感受到的属于这本书的气质——孤独、诗意与美。

这本《水晶孩童》,或许便是从孤独里生长出的、满含着诗意与美的花儿。你看着它,会有些悲伤,但在悲伤里又会盛着笑。你会闻到花儿淡淡的又馥郁的芬芳飘荡在你的心田中,历久弥香。你会在独属于它的香气里,看见一颗神奇的、能满足人们心愿的“许愿星”,看见一头通灵性的、温柔的象,看见一条徜徉在水天交接处的人鱼,看见一个有着清澈眼睛的水晶孩童……而它们,都将永恒地融入你从此以后的生命之中。
感谢张惠雯老师为我们种下了故事的“花儿”,谢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们的精心“培育”。“花儿”开在这个深秋,将温暖和美带给我,也带给一个个将会长大和已经长大的孩子。
编辑 | 喻洁
校对 | 万华锋
审核 | 谈炜萍
核发 | 熊炽